上海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前沿阵地,更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上海证监局贯彻落实证监会关于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结合上海特点优势,做强做精监管主业,扎实履行辖区监管责任,创新工作手段和服务方式,为上海资本市场发展赋能。 上海证监局相关负责人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上海证监局聚焦“四个突出”,积极推进各项资本市场改革任务措施落地落实,不断优化监管服务,推进辅导验收全过程监管,积极支持优质企业上市;全面落实“零容忍”的执法理念,进一步提升上海资本市场法治环境建设水平,推进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及稳定健康发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保驾护航。 聚焦“四个突出” 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措施落地落实 上海汇集了上交所、上期所、中金所等全国性重要要素市场,是资本市场各类核心机构重要集聚地。截至5月末,上海共有证券公司30家,期货公司34家,基金管理公司59家,证券基金期货分支机构1130家,私募基金管理人4599家。 上海是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多项重大改革创新率先在沪落地,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和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试验田。如国内公开发行第一只股票、成立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挂牌国内首个金融期货等。上海资本市场始终积极发挥引领作用,积极落实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2020年,上海各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合计6075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科创板支持作用显著,募资总额占辖区IPO融资总额近八成,红筹回归、同股不同权等多样化上市“首单”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先行效应。 上海还是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重要窗口,诸多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率先在上海落地。 上海证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资本市场发展创新过程中,上海证监局认真落实“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方针要求,坚持“四个敬畏、一个合力”理念,聚焦“四个突出”,积极推进各项资本市场改革任务措施落实落地。 一是突出派出机构职责定位,不折不扣贯彻落实证监会关于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结合上海特点优势,做强做精监管主业,扎实履行辖区监管责任,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稳定的资本市场秩序。 二是突出转变监管理念,加快形成与改革要求相匹配的监管理念,落实新证券法有关取消行政许可的要求,及时对外更新发布行政许可及相关备案工作指引,督促证券机构建立备案审查机制,不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三是突出科技与监管深度融合,强化科技对监管的有效支撑。例如,借助外部财务分析软件或系统,实现对上市公司年报重大、异常事项的智能抓取和整体呈现,自主研发交易终端信息关联分析软件等小工具,与有关方面共同开发私募基金风险监测等5个风险监测系统。 四是突出发挥改革合力,积极与上海市地方金融局、市国资委、区级政府、上海金融法院等开展协作,宣讲证监会重要政策部署,争取各方支持,同时注重发挥行业自律组织、新闻媒体的作用,共同营造上海资本市场良好生态。特别是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私募风险防控等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效。 支持优质企业上市 推动公司质量再上台阶 上海证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辖区上市公司近年来在公司数量、市值、市场地位等方面稳步上升,新旧动能不断碰撞迭代,在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压舱石”“领头雁”作用凸显。截至5月末,上海辖区有境内上市公司361家,全国占比8.2%;总市值7.5万亿元,全国占比9%,均位于全国各省(市、区)前列。 上海证监局不断优化监管服务,推进辅导验收全过程监管,积极支持优质企业上市。包括加强协作,共同挖掘优质上市资源。依托“浦江之光”行动,加强与市金融局等部门和上交所协作,共同建设科创企业库。加强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重点企业的走访调研与宣传引导,送政策、服务上门,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科创板上市加快发展。 上海证监局利用科技赋能,优化辅导备案流程。坚持“数据多走路,企业少走路”,运用公开发行辅导监管系统,线上受理重点企业辅导备案和验收材料,便捷企业申报。优化服务,突出全过程监管服务。按照“分工到人、一司一策、持续跟踪”的思路,企业备案初期即建立专人对接机制,准确把握辅导工作进展,全面及时了解辅导企业申报计划,预先平衡好监管资源。 截至2021年6月8日,上海共有在证监局备案的企业244家,全国排名第三,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公司占比近三成。其中,科创板111家,创业板91家,主板42家。在备案企业中,已申报的54家。其中,科创板27家,创业板20家,主板7家。 近年来,上海证监局锚定“四大着力点”,推动上海上市公司质量再上台阶。上海证监局相关负责人指出,上海证监局着力建机制汇合力,配合支持上海市政府出台《关于推动提高上海上市公司质量的若干措施》;着力强服务促发展,落实上海“浦江之光”行动;着力抓治理强基础,推进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着力抓监管强约束,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融入日常监管工作,持续加强信息披露、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方面的监管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提升市场法治水平 做深做细投资者保护工作 近年来,上海证监局全面落实“零容忍”执法理念,进一步提升上海资本市场法治环境建设水平,为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保驾护航。 首先,紧盯重点领域、关键岗位,从严从重从快打击证券违法行为。上海证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20年到2021年5月底,上海证监局集中执法资源,共立案29件,特别是不断加大信息披露、内幕交易、财务造假等恶性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查办的公司机构案件数量同比增长约25%。案件查办效率进一步提升,立案案件平均办案周期缩短10%,开展审理工作“百日奋战”行动,审理效率提高1/3。紧盯“关键少数”提高打击首恶精准度,贯彻“追实控人责任”理念。 其次,强化协作配合,凝聚“零容忍”合力。建立长效机制,2020年以来,先后与上海市公安局、市检察院、上海金融法院签署合作文件,就信息共享、执法联动、防范风险和人才交流等方面合作达成共识。主动上门加强沟通协调,由局主要领导带队走访公安司法机关。深化人员与专业研究交流,向上海市高院派出干部挂职交流,向上海检察机关选派干部担任“技术调查官”。 第三,宣传成效“亮点”,发挥警示功能。上海证监局主动发声,加强宣传与舆论引导,与上海市人民检察院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辖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并首次单独召开监管执法案例新闻发布会,通报4类典型违法违规案例。 第四,聚力夯实“基点”,营造守法用法氛围,健全监管执法体制机制,探索优化金融法治环境基础性制度建设,提升上海资本市场法治环境。 上海证监局坚持站稳人民立场,多措并举做深做细投资者保护工作,探索创新投资者保护工作的新思路和新形式,从五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落实投资者保护工作,切实增强广大投资者的获得感与安全感。一是向工作体制机制要潜力,发挥“1+1>2”的效果。牵头联合成立上海投保联盟,推动将其写入上海市政府文件,壮大投保工作“朋友圈”,以联盟平台为重要载体,进一步推进投保工作展示、投教产品共享、投教讲师汇聚、投教基地交流、重大活动联办、金融纠纷化解。 二是向形式内容创新要活力,提升投资者教育效果。上海证监局构建“两张网”“四朵云”线上宣传渠道,开辟投教专区,借助“云直播、云参观、云宣传、云课程”,不断提升投教宣传的辐射面和渗透度。 三是向多元纠纷化解要合力,全力将矛盾纠纷化解于监管一线。上海证监局加强多元纠纷化解机制的运用,持续优化信访窗口与热线服务,按照合法、自愿原则,引导和鼓励投资者通过行业调解、专业调解等方式解决证券纠纷,推动访调对接工作室挂牌、加强诉调对接以及“上海证券期货金融国际仲裁中心”建设,传递公平公正与法治的温度。 四是向科技与协作要助力,从严打击非法证券期货活动。突出执法重点与执法协同,在建设“智慧打非”系统基础上,开发建设科技化研判模型,持续加强对场外配资、“黑嘴荐股”等重点领域的风险监测和打击整治,从严从快从重查处了一批典型案件。 五是向基础性制度建设要耐力,不断提升市场法治“软实力”。联合市检察院、上海金融法院、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实现证券代表人诉讼制度落地,探索证券民事公益诉讼等多元化纠纷化解机制,大大提高投资者对投保制度的知悉和接受程度。

近日,深交所发布《关于下调基金交易经手费收费标准的通知》。自7月19日起,深交所基金交易经手费收费标准由按成交金额的0.00487%双边收取下调至按成交金额的0.004%双边收取。基金大宗交易经手费收费标准按调整后标准费率的50%双边收取。 深交所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下调基金交易经手费收费标准,是在2015年下调基金交易经手费基础上再次下调,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减税降费方针政策,进一步降低市场参与成本,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措施。今年以来,深交所结合工作实际,已出台多项降费举措,扎扎实实为市场主体办实事,得到市场参与者的广泛认可。下一步,深交所将继续按照中国证监会统一部署,不断优化服务质量和效率,助力基金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中国证券报记者6月30日于远洋集团(3377.HK)获悉,当日,远洋集团以约5.48亿元竞得江苏省张家港市两宗宅地,占地面积共计3.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8万平方米。这是继6月以5.08亿元获取合肥优质地块、28.8亿元摘得武汉归元寺地块后,远洋集团再度于”南移西拓”区域落子,两宗地块均位于张家港市塘桥镇核心区域。 长三角地区产业发达,人口稠密,是国内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十余年深耕之下,远洋集团已先后进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等长三角高能级城市,落子项目数量超50个。 2020年,远洋集团发布五期战略规划,并提出”南移西拓”的策略,华东区域成为集团”南移西拓”的主阵地之一。远洋集团当年新获取53个项目,其中华东区域占比超过30%。随着”南移西拓”战略的逐步深化,未来远洋将持续发挥华东区域的关键引擎作用,通过主力市场拓展、主力产品研究、主力团队建设,持续扩大深耕优势。  

原标题:“十四五”时期如何提高就业?工资如何合理增长?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如何实施?人社部回应了! 据人社部网站30日消息,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负责同志就《规划》出台的背景和意义、编制过程、主要内容、贯彻实施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该负责同志表示,《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人社事业发展六大目标19项指标,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方面,《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7500万人次,其中农民工参加培训3000万人次。 在工资收入分配方面,《规划》提出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更加完善,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更加健全,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升,工资收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 此外,在针对完善社保制度方面,《规划》提出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法定人员应保尽保;建立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推进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筹;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将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制度。 以下为答记者问全文: 问:请您介绍一下制定《规划》的背景和意义。 答:“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五年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有关部门要聚焦“十四五”中央规划《建议》和国家规划《纲要》对特定领域提出的战略任务制定专项规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作为重要的民生部门,在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科学编制《规划》,描绘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蓝图并有效实施,对于在巩固拓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成果,接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职能作用、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根据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是深入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细化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关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战略任务制定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规划》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展望了2035年人社事业发展远景目标,提出了“十四五”人社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量化指标,部署了一系列具有创新型、突破性的重大政策和改革举措,同时聚焦补短板、强弱项,明确了务实、可操作的专栏项目。《规划》中这些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对于在新发展阶段引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规划的编制起草过程。 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党组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规划起草工作分为研究基本思路、拟定规划框架、起草规划草案、形成规划文稿几个大的阶段,反复研究、数易其稿。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了以下几点: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提高规划的指导性。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对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求。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并把有关要求贯彻到规划编制工作始终。 二是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提高规划的前瞻性。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围绕重点领域组织开展了人社领域10个重大课题研究,同时承担了中央财办和发展改革委交办的6个重大课题研究,形成40余万字的研究成果,为规划起草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是全面对标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规划《纲要》目标任务,提高规划的引领性。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对中央《建议》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有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目标任务进行全面梳理,深入研究,在规划中落实落细,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带动作用。 四是坚持开门编规划,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先后多次组织召开人社系统座谈会、专家论证会,并征求了有关部门的意见。另外,我们首次通过部官网、微信公众号和公共邮箱三种方式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各地区、各部门、专家以及社会公众对规划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对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吸收。 问:请问《规划》的总体框架是怎样的? 答:《规划》分为8章37节,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事业发展的6大主要目标和19项具体指标,部署了就业、社会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工资收入分配、劳动关系和基本公共服务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设置了13个专栏,对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进行了统筹安排。同时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问:请问《规划》关于“十四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规划》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改革创新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戮力同心,担当作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积极力量。 为更好地体现指导思想,《规划》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依法行政六条基本原则。这六条基本原则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律的集中反映,是未来五年统筹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的基本遵循。 问:请展望一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2035年远景目标。 答:展望2035年,随着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将更加科学完善。就业质量显著提升,保持较低的失业水平,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满足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形成社会保障全民共建共享的发展局面。人才政策更加积极更加开放,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资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一体、均等可及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高效优质。 问:请问《规划》针对“十四五”时期人社事业发展制定了哪些具体的目标和指标? 答:《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人社事业发展六大目标19项指标。 一是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就业容量不断扩大,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就业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劳动者技能素质不断提升,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稳定。“十四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7500万人次,其中农民工参加培训3000万人次。 二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法定人员应保尽保,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更加完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基金运行安全平稳。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3亿人、2.8亿人。补充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规模超过4万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资金总额超过4000亿元。 三是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升。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整体提升、创新活力进一步迸发。人才发展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同步推进。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十四五”期间预计新增取得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人数1300万人,每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2.8万人。新增取得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4000万人次,其中高级工以上800万人次。 四是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更加完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更加完善,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更加健全,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升,工资收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更加完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基本建立。 五是中国特色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有效提升,根治欠薪成果更加巩固,劳动关系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十四五”期末,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达到60%,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0%,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达到96%。 六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制度和标准体系全面建立,智慧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社会保障卡实现发行应用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显著增强,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十四五”期末,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14亿人,其中67%人口申领电子社保卡。 问:请问《规划》提出的“十四五”时期人社事业发展重点任务有哪些突破和创新? 答:《规划》对标对表中央《建议》和国家规划《纲要》,结合人社工作实际,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针对“十四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重点任务,提出一系列新举措,实现了许多政策性突破,体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整体把握、系统贯彻和一体落实。 针对实现高质量就业,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良性互动;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劳动者在就业地平等享受就业服务;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就业扩容提质工程,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畅通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直达渠道;建设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体系。针对完善社保制度,提出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法定人员应保尽保;建立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推进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筹;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将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制度。针对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以引领高质量发展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导向,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开展新职业人才培养培训,健全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推进专业技术一级岗位设置。针对企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提出探索发布体现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特征的薪酬分配指引;探索事业单位主要领导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劳动者、农民工等为重点,促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针对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进数字仲裁庭、智能仲裁院建设,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在人社领域的综合执法职能;探索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针对完善人社公共服务,提出建立健全人社标准化体系,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实施人社服务快办行动;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不变,实施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工程,等等。 问:请问《规划》中的专栏是如何设计的,提出了哪些重大政策和工程项目? 答:专栏是重大政策、重大行动计划、重大工程项目的集中体现,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需要,《规划》设置了13个专栏。具体包括:2个指标专栏,分别为“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8个行动计划专栏,分别为就业创业促进计划、职业培训专项行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专业技术人才系列支持计划、技能中国行动、企业薪酬指引计划、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行动、农民工市民化行动。1个制度建设专栏,即社会保险制度建设。2个基础建设专栏,分别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务服务信息化工程、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这些项目是落实《规划》的重要抓手,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 问:请问《规划》印发后,有哪些贯彻落实的要求? 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崇尚实干、狠抓落实”的要求,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精神状态,全力推进《规划》各项目标任务。 一是细化规划实施责任分工。要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目标任务分工和责任主体。强化统筹协调和支持保障,定期调度通报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二是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要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强化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加强与国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的衔接。健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加强中期财政规划与事业发展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强化财力保障,为规划实施提供保障。 三是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要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健全监测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要依照规划合理设置年度目标和年度计划指标体系,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把规划实施情况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作为考核各级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依据。…

原标题:明起实行!“3亿元市值”新规来袭!释放啥信号? 根据退市新规,从7月1日起,将实行“3亿元市值”退市指标,届时连续20个交易日总市值均低于3亿元的股票将终止上市。 这个退市指标目的何在?又会给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3亿元市值”退市指标7月实行 退市新规于2020年12月31日正式发布,在明确了原有股票面值低于一元的面值退市指标外,还新增了连续20个交易日市值低于3亿元的“市值退市”指标。市值退市是面值退市的必要补充,能够防止有关公司通过并股等方式,将价格低的股票,通过减少股数变成价格高的股票。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例如,某家公司股本3亿股,每股票面价值1元,那么该股会触发面值退市的红线。倘若没有市值退市的规定,该公司可将原来的每10股并为一股,则每股票面价值为10元,从而远离面值退市的问题。所以说,倘若没有市值退市的必要补充,并股可让面值退市形同虚设。 专家表示,市值退市可能将一些微小市值公司边缘化,有助于防止市场参与者炒小炒差,有利于投资者进行理性的价值投资,引领市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市值是市场充分博弈的结果,微小市值的公司往往缺乏投资价值,容易存在被炒作的问题。面值退市、市值退市是投资者“用脚投票”的结果。允许通过“用脚投票”来实现面值退市、市值退市是尊重市场,让市场来做决定,从而能够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 律师:投资者应远离炒小炒差 目前市场上有多少家上市公司面临市值退市风险?面对小市值股票,投资者应该怎么办呢? 根据万得数据显示,截至6月29日收盘,包括退市富控在内的5家上市公司处于退市整理期,且市值小于3亿或在3亿元左右,9家上市公司面值低于10亿元,其中,市值最低的为*ST金泰,仅8.52亿元,天祥环境和*ST德奥已停牌,停牌前市值也少于10亿元。 北京市北斗鼎铭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祝伟:这些市值低于10亿股票体量很小,很容易被操盘。股民买这样的股票风险极大,把这些股票清理出去,就符合优胜劣汰的原则,这样能让好的公司占用上市公司资源。对于市值特别小又特别烂的公司,股民最好是敬而远之。 根据已公开信息显示,7家市值少于10亿元的公司,股东户数平均为15979户,股东户数最高的*ST长动为31037户。根据证监会行业分布指标,7家公司中,4家属于制造业,2家属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剩余1家属于综合类。律师建议,如果传言小市值股票蕴藏投资机会,投资者应谨慎决策,以免造成损失。 北京市北斗鼎铭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祝伟:即使它离3亿现在还是有一点距离,但是这个距离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如果这个公司一旦有什么不好的消息,或者是会导致它的生存都成疑的时候,它可能会一路跌停,到时候想卖都卖不出去。我们还是尽可能放弃投机心理,转而以投资的方式去买卖股票。

6月3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6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9%,较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上,制造业延续稳定扩张态势。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自2020年3月以来,我国制造业PMI这一关键指标已经连续16个月处于50%的荣枯线上。 价格快速上涨得到初步遏制 本月PMI数据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反映需求的分项指标出现增长。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新订单指数为51.5%,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继续增长。 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奇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新订单回升体现的是国内居民消费在稳步修复,比如有电商平台“6·18”累计下单金额超3438亿元,创下新的纪录。 消费回升带动消费品制造业经济景气度上行,6月消费品制造业生产新订单指数为54.6%,高于上月3.5个百分点,纺织服装服饰新订单指数也在56%以上,需求扩张加快。 另外,受疫情影响,新冠疫苗、检测试剂等防疫抗疫物资需求旺盛,医药行业的新订单指数也在56%以上。 此外,6月份PMI数据还显示,价格指数高位回落。近期出台的一系列“保供稳价”政策效果显现,制造业价格快速上涨得到初步遏制。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称,本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均由升转降,分别为61.2%和51.4%,低于上月11.6和9.2个百分点。 从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看,除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继续攀升外,其他行业均明显回落。 从出厂价格指数看,大部分行业均有不同程度回落,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幅度较大,均落至收缩区间。 “缺芯”等因素给汽车行业带来不利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从此次发布的PMI数据看,目前生产端遇到的一些困难值得高度重视。 赵庆河结合数据表示,5月生产指数为51.9%,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近期部分企业生产活动受到芯片、煤炭、电力供应紧张以及设备检修等因素影响,生产扩张放缓。 本月各行业表现差异较大,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两个指数均降至临界点以下,行业景气水平下降;汽车制造业两个指数连续两个月位于收缩区间,“缺芯”等因素给行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约分析师张立群表示,新订单指数小幅提高而出口订单指数小幅下降,反映内需与外需有此涨彼消的转换苗头;总需求回暖仍较为缓慢。受市场需求形势影响,企业预期仍偏谨慎;从采购活动反映的生产经营形势,有趋缓迹象。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需要高度重视多种因素决定的出口增长高位回调,着力增强扩大内需政策的实际效果,切实推动市场需求持续回暖,支持国内大循环全面畅通,巩固经济全面回升向好的基础。

6月30日,央行网站消息称,近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每经记者注意到,《意见》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例如,在强化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激励约束方面,《意见》指出,强化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资金支持、落实财税奖补政策和风险分担机制、加强考核评价和监管约束。 其中,针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考核评价及监管约束,《意见》指出:“适度提高涉农贷款风险容忍度,涉农贷款不良率高出自身各项贷款不良率年度目标3个百分点(含)以内的,可不作为监管部门监管评价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考核评价的扣分因素。落实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办法。”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逐步提高发放信用贷款的比重 《意见》提出,金融机构要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金融资源倾斜、强化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融资保障、建立健全种业发展融资支持体系、支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增加对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资金投入、研究支持乡村建设行动的有效模式、做好城乡融合发展的综合金融服务等八个重点领域,加大金融资源投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意见》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服务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进内部资源配置和政策安排、强化金融科技赋能。 例如,在改进内部资源配置和政策安排上,《意见》指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加大对涉农业务的支持力度。对于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国性银行要制定明确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方案,中小银行可结合自身实际合理确定优惠幅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在分支机构综合绩效考核中明确涉农业务的权重,并将金融管理部门对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情况的考核评估结果纳入对分支机构的考核,与分支机构及其班子成员评先评优、薪酬激励、奖金分配挂钩。改进贷款尽职免责内部认定标准和流程,明确从业人员尽职免责范围,在有效防范道德风险的前提下,探索对涉农贷款不良率符合监管规定的业务网点,其从业人员免于问责。 此外,《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强化金融科技赋能。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有效整合涉农主体的信用信息,优化风险定价和管控模型,提高客户识别和信贷投放能力,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逐步提高发放信用贷款的比重。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依托5G、智能终端等技术,开发线上服务平台或移动应用程序,推进全流程数字化的移动展业,支持涉农主体通过线上渠道自主获取金融服务,打造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服务模式,破解农村偏远地区网点布局难题。开展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探索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因地制宜打造惠农利民金融产品与服务。 适度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风险容忍度 除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出有关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要求外,与此同时,《意见》明确,通过资金支持、财税奖补和风险分担、考核评价和监管约束等措施,强化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激励约束。 在强化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资金支持方面,《意见》提出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且业务在县域的金融机构实施最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对乡村振兴的信贷投放。存量扶贫再贷款可按照现行规定进行展期,适度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多渠道补充资本,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筹集资金,提高放贷能力,拓宽可贷资金来源。 在落实财税奖补政策和风险分担机制方面,积极宣传农户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税收优惠政策,提高政策知晓度和覆盖面。加强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保障,确保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深化银担合作机制,逐步减少对贷款项目的重复调查和评估,明确风险分担比例和启动条件。充分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坚持政策性定位,努力做大担保业务规模,根据合作担保机构支农业务规模降低或减免担保费用。加强对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绩效评价,提高放大倍数在绩效评价中的权重,评价结果与中央财政奖补资金规模挂钩。推动地方政府在贷款清收处置等方面提供协助。 在加强考核评价和监管约束上,《意见》指出,过渡期内,对位于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开展金融帮扶政策效果评估工作,督促金融机构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资源倾斜。全面开展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加强评估结果运用。适度提高涉农贷款风险容忍度,涉农贷款不良率高出自身各项贷款不良率年度目标3个百分点(含)以内的,可不作为监管部门监管评价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考核评价的扣分因素。落实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办法。

6月30日,中骏商管(00606.HK)发布公告,公司发行5亿股股份。每股发行价3.7港元(单位下同),所得款项净额17.68亿元,预期7月2日上市。值得一提的是,中骏商管公开发售获1.3倍认购。公开发售项下发售股份的最终数目为5000万股,相当于发售股份总数的10%(于超额配股权获行使前)。此外,国际发售项下分配予承配人的发售股份最终数目为5.25亿股,包括超额分配7500万股。 中骏商管全球发售结果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公司价值的高度认可,这主要源自其可预见的成长性和精细化的智慧服务定位,安信证券、时富证券、中泰国际等券商也纷纷发布报告对其未来增长潜力表示认可。如中泰国际就认为,截至2020年底,中骏集团及其关联方在62个城市拥有总规划建筑面积约377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物业项目覆盖全国重点区域。未来仅母公司中骏集团丰富的项目储备就可为公司带来业绩增长带来强大支持。 母公司“一体两翼”战略支撑重点布局长三角、海西经济区、粤港澳等区域 过去三年,中骏商管在管总物业面积由1060万㎡增长至1620万㎡,截至2020年底,签约总面积达到3660万㎡,增长率高达104%。 未来,依托“全国连锁,区域深耕,核心辐射、重点布局”的战略布局方向,中骏世界城正以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中西部核心城市以及海西经济区为重点发展目标形成“4+1”区域战略布局,铺开全国化连锁发展版图。根据计划,到2025年,将布局100个中骏世界城。 不难看出,中骏集团“一体两翼”重点向商业地产突进的意图十分明显。按照规划,母公司商业购物中心的商管项目后续必然由中骏商管承接,商管业务有望实现大跨越式发展。 母公司的支持只是一方面,未来中骏商管还将持续关注合适的并购机会以扩大管理规模、物业管理类型及服务类型,巩固市场地位。主要发展方向和意向标的为探寻现有物业组合附近的物业管理机会,如靠近住宅物业的商业物业;以及独立第三方开发物业,争取新委聘合约。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领跑细分赛道 除了具备较好规模化发展基础,中骏商管从出身就被烙上“智慧”属性,这也是中骏商管区别于目前同样主打商管赛道的同行企业的差异化优势所在。 中骏商管的智慧化是基于其商业产品从硬件到服务一体化的开发建设成果。 从2019年起,北京中骏世界城就持续升级数智化服务,商场的小程序会员系统进入试运营阶段、智能服务机器人落地、停车场智能改造升级、海底捞全球首家智慧门店营业,除此之外还与阿里本地生活口碑App达成合作,开启北京首条线下口碑街,运用数字化运营帮助商家引流提效。 而根据近日的基石投资协议的条款,中骏商管全球发售所募资金额的约25%未来将用于投资科技,以改善服务质量、客户体验和参与度并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 具体体现在增强数据收集能力及运营数据的分析能力;打造商业及住宅客户的共享会员平台;使用人工智能AI机器人优化物业基础服务;以及升级智能系统,如面部识别系统及智能停车系统等技术应用层面。 事实上,通过对智能信息技术的投资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使中骏商管等品牌形象和整体利润率都得以持续提升。 北京赛惟咨询调查显示,中骏商管2020年客户满意度达89%,远高于行业平均73%的水平。此外,2018-2019年,中骏商管商业物业管理及运营服务的毛利率分别为47.6%和51.3%,2020年稳步增长至59%,近乎住宅物业毛利率(31.6%)的两倍。 通过开发数字化及运营自动化系统、CRM会员销售系统、智能POS及ERP系统、智能物业管理系统等先进数智化管理技术和方式,中骏商管的商业物业运营及服务能力还将不断增强。